借貸方程式

| | | 引用 (0)

各間貸款機構均強調以「超低息」吸客,要了解「實情」,則要以實際年利率來比較一下。到底平息跟實際年利率的關係如何?不妨學習一些借貸「方程式」。

我們平日所聽到的平息(Flat Rate),是根據借貸金額計算利息,當中並不包括利息以外的收費,而且計算方法不一,有些以月計算,有些則以年計算,要注意一點,是利息支出不會隨已還本金而減少,利息總額期內不變。

劃一睇實際年利率
從字面上看「每月平息」的計息方法,容易令人誤解以為只要將每個月的平息,乘以十二個月便可以折算成年利率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當比較貸款成本時,要用更能夠反映實際
借貸成本的「實際年利率」作比較基準。

「實際年利率」是根據香港的銀行營運守則指引計算出來的,是以年計算的利率,計算方法是將已知的實際現金流套入淨現值公式計算出內部回報率。簡單來說,若實際年利率愈低,代表息口愈低,即所借入的貸款愈划算。

至於實際年利率的計算方式較複雜,但大致是「每月平息×12個月×1.9(不變系數)」。以平息2厘舉例,實際年利率「2×12個月×1.9=45.6厘」。借貸人需留意的是,法例規定年利率不能夠超過60厘,否則放債人將被檢控,即所謂高利貸。

另外,一般人可能會以為「每月平息」已固定,故不論還款期多長,都是以這個息率來計借貸利息,若將「每月平息」化為「實際年利率」來比較各還款期的息率變化,便會發現還款期愈長,「實際年利率」愈高。

港府擬監控借貸防泡

| | | 引用 (0)

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表示,關注熱錢流入造成資產泡沫的風險上升,當局將密切監察銀行借貸情況,確保金融體系安全。當局亦會密切留意樓市,不排除有相應的措施推出。

他指出,歐美相繼以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,未見成效前,已先見引起金融市場波動。

當局將會關注這些風險,因為波動會令香港及亞洲的資產價格有上升趨勢,甚可能泡沫化。

當局會防止銀行過度借貸,會與金管局討論應對措施,確保銀行在審批按揭時,會全面考慮及審視還款人的能力,維持審慎信貸政策。

金管憂熱錢湧港

對於早前積金局宣布因要透過立法監管強積金中介人而將強積金「半自由行」計劃押後,陳家強表示,希望於本立法年度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,並爭取於二○一二年前完成有關立法。

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,在美國低息及推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下,資金會流入前景較佳的經濟體,對資產價格構成上升壓力,重申對資金持續流入本港憂慮。但相信政府八月推出調控措施會收到成效。

借貸寬鬆 造就炒家

| | | 引用 (0)

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,被稱為「溫州民間資本代言人」,他認為,溫州人愛買樓是不爭事實,買樓團更可細分為「炒樓團」及「購房團」,炒樓團顧名思義,團友多數短炒;購房團團友則多是長線投資或自住。至於哪些人參加什麼團?每取決於各人身處在「資本金字塔」哪一階層。

「概括而言,投資樓市的溫州人大約分為3類,居於金字塔『頂層』是大企業家,身家豐厚,買樓投資只是副業,或出於攀比心態,故特別喜歡豪宅;他們約佔全部溫州投資(樓市)客戶的5%,來香港買樓的也主要是他們。」

四分一民間資金投資房產

至於「中底層」這兩類溫州客,之所以較少在香港出現,據了解主要考慮資金流問題。香港的投資移民要求,申請者須至少有650萬港元投資在香港半年或以上,對於以短炒投機為主的散戶而言,半年未免太長。

人民銀行溫州支行副行長周松山上月指出,溫州目前民間資金估計有4898億元(人民幣.下同),但周德文聲稱,溫州民間資金已達8000多億元,其中起碼有2000億投放在房地產市場。而溫州人喜歡投資樓市,與其寬鬆借貸環境不無關係。據人行溫州支行調查,溫州民間借貸(非銀行體系放出的貸款)規模約為800億元。

避銀行嚴批 寧取高息貸款

溫州銀行營業部一名經理便向本報記者表示,按現行國家規定,銀行按揭成數受限制,若向擔保公司借貸,加上物業或企業抵押,才有可能做到百分百貸款額,只是年息達到30厘。

周德文則指出,雖然擔保公司息口很高,但審批較銀行寬鬆,故受到部分炒家喜愛。

優化按揭借貸庫 遏炒樓不容緩

| | | 引用 (0)

「正面」信貸資料庫只是一種說法,因為每一宗按揭都是一筆負債,累積下來猶如「雪球」,好景時利潤愈滾愈大,崩潰時毋庸多言,九七過後的香港及次按爆煲的美國均是活生生的例子。雖然八、九十年代借九成按揭之路已行不通,但泡沫膨脹的速度不減當年,前車之鑑豈能忘。

金管局早前已發出指引,以借貸人供款負擔不能超過五成入息為上限。既然「上車人士」要受此限,炒家卻可鑽銀行業的漏洞,在不同銀行承做不同物業按揭,甚至遠超個人供款能力,對真正置業者而言甚不公平。按揭正面信貸資料庫可堵塞有關漏洞,讓一些炒家無所遁形。

不過,新例雖可令炒家持有的物業資料在借款銀行之間曝光,但僅對「小炒家」有效,大炒家狡兔三窟,可利用離岸公司等其他途徑隱瞞身份;惟按揭資料庫若能隔阻了一批實力不足、圖渾水摸魚的投機者,銀行自保之餘,亦免得小炒家遭大浪淹沒。

樓市炒風催生泡沫,惡性通脹山雨欲來,許多港人為免銀紙貶值而加入炒股炒樓行列;負利率是毒瘤,持有「磚頭」保值是正常但未必是正確的思維,因為經濟正處於復甦與再衰退的邊緣,滯脹的惡果是樓價亦會被拖低。

各地均以限制投機、助置業人士上車作為手段,中國內地甚至限制購買第三套房,但小投資者受低成本、高回報的誘惑,許多抱有「博一博」的心態,例如將本身已經供斷的物業出售套現,用作首期購買第三、四個單位,達到「槓桿化」的目的,其每個單位都沒有超出供款與收入比率上限,但實際上指引形同虛設。

現時要隱瞞持有物業的資料並不是難事,技巧及方法也非秘密,然後盡借樓按賺快錢,改為放租亦可以利用租金供樓,癥結在於銀行同業拆息主導的按揭貸款息率過低,金管局在報告中已提示過有關風險,但奈何銀行界的競爭激烈,結果仍是低息搶客,與短線炒家一樣都是追逐眼前近利。

政府的調控樓市措施黔驢技窮,本月的施政報告已不寄予厚望;用市場力量調節,往往勝過政府的強硬措施。目前銀行根本無法知道借貸人的總樓按供款多少,但當借款人的物業資料悉數公開,銀行容易識別借貸人的財務狀況虛實,自然在批出按揭貸款時更為審慎,或者要求更高的息率。

這批「槓桿投資者」難免成為日後「落雨收遮」的對象,但愈早揭發才能防患於未然,炒家的資金來源及早截斷,方是控制炒風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