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錢的慘痛經歷

看了繽紛版刊登的「想借錢,找別人吧」一文後,不禁讓我想起昔日借錢給同事,卻收不回來的慘痛經驗。

十幾年前,我的同事阿成對我說:「老兄,因為我要買房子,身邊還差四十萬元,看在我們是老同事的情分上,請借我借款周轉一年,到時我連本帶利還給你。」四十萬元不是小數目,我當場委婉回答:「這件事讓我考慮幾天看看。」

第三天,阿成又來找我說:「老兄,我是個正式公務人員,每個月除了有固定的薪水,將來還有一筆退休金,你不用怕我不會還你錢啦。」我覺得他說的話不無道理,何況買房子置產也是好事,所以我就到郵局將一筆定期存款提前解約,借貸給了阿成。

後來我因職務輪調的關係,離開了原服務機關,就比較少跟阿成見面連絡。

有一天,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令我震驚的新聞,那就是阿成因賭博積欠一大筆賭債,到處向親朋好友借貸借錢,由於無法還錢,就向地下錢莊高利貸借錢借錢,後來不堪地下錢莊的威脅恫嚇,鋌而走險向一家診所的醫師恐嚇勒索兩百萬元;雙方在約定地點交款時,阿成被埋伏的警察當場逮捕,也因此失去了收入穩定的工作,還觸犯法律,被判處有期徒刑去坐牢。

這下子,我知道借錢給阿成的錢回不來了,令我懊惱又痛心。

擔心又來借錢

年關將近,媽媽最近很煩惱,因為每到年底,上門來借錢的人,只怕會更多了。

其實我家一點也不富有,還有鉅額的負債,連房子都是租賃來的,只因為我們在這裡住了十多年,一樓又是開小工廠,天天大門敞開,許多不知內情的人,還以為我們家境不錯。

而一些手頭緊的鄰居、朋友就上門來,向爸媽借個幾千、幾百塊的,是常有的事。

雖然借的金額通常不會太大,但即使是五百、一千元,也夠我們一家人吃好幾餐。

媽媽說,雖然我們也不好過,但看著別人有困難也於心不忍,常常會心一軟,就把錢借了出去。

然而,錢借出去容易,把錢要回來往往比登天還難,那些當初低聲下氣來借錢,又信誓旦旦說會如期歸還的人,絕大多數食了言,甚至不約而同選擇性失憶,即使見了爸媽,也絕口不提。

日子久了之後,臉皮薄的爸媽也只好自認倒楣,不好意思再開口追討錢了。

媽媽說,她也曾試著向上門來借錢的人,表明我們的處境也很困難,恐怕幫不上忙,但得到的往往是對方的質疑:「你們開工廠,還請得起工人,怎麼可能沒錢?」

而為了生活,工廠也不能關門大吉,媽媽只好繼續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,天天擔心又有不速之客上門來借錢。

不常常跟人借錢才是有錢人

能藉由各種卡達到理財正面意義的人,只是那些擁有堅強自制力的極少數人;而真正富有的有錢人,是根本不用去借錢的人。

根據近期的一項網路問卷調查顯示,在擁有現金卡的七年級生中,每三個人中,就有一人曾刷爆過持卡;相對之下,六年級生有刷爆紀錄的有19.56%,五年級生則是10%。

不論是信用卡的循環信用、預借現金,還是現金卡的小額信貸,全都是分期付款的模式翻版。早期,分期付借貸款機制僅限於高單價的耐久財,像是房子、汽車、家電用品等;最近,分期付款所適用的商品單價,已經有越來越低的趨勢。

甚至,最近一則新聞顯示,連一向標榜最低價供應的幾家大賣場,也提供分期付款的借錢服務。也就是說,一般人現在連買青菜、麵包等便宜的日常消費品,也可以理直氣狀地「寅吃卯糧」了。

儘管企業不斷訴求:新商品(不論是大量生產的商品,或是新金融商品)的研發與生產,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好及便利。但是消費者千萬不要忘記,廠商存在最大也是唯一的目的,還是為了賺錢借貸

特別是在高度競爭之下,如果企業不快人一步借款搶錢或搶人,錢就跑到競爭對手的口袋裡,客戶也會擁抱你的敵人。所以,廠商在推出任何商品時,哪會管什麼道德良心?因為不跟著這麼做,明天企業主要靠誰吃飯?員工要去依靠誰?

儘管多數人都認知到現金卡、信用卡循環信用以及分期借錢付款等方式,是造成持卡人債台高築的禍根,卻沒有人可以抵抗得了它的便利性與誘惑。因為每個人都是凡夫俗女,也常常會衝動購物,畢竟,這個世界五光十色的商品實在是太吸引人了。

電話借錢

中國信託副總經理張儉生指出,針對自行客戶的loan on phone,假設信用卡持卡人已有40萬元的信用額度,若客戶有借款需求,透過電話線上成交,銀行最高可借出九成(即36萬元)給客戶;銀行同時會提供分期還款,例如可分36期,利率則依客戶風險不同,年利率最高接近20%。

台新銀行也指出,由於這些準借款客戶都已經是持卡人,銀行在發卡時已經做信用徵審,並同時取得聯徵中心資料,確定當事人的無擔保借款,一定不能超過月收入的22倍才會借錢。

台新銀行電話行銷人員在線上也會清楚宣讀借款方式和程序,並且確切核對持卡人身分。

為避免事後發生糾紛,銀行也會錄音留存,但只要客戶聽完借款說明,並且說「我願意」,銀行就認為客戶是同意借錢,會馬上撥款。

銀行說,電話借錢也會提供至少七天的「商品審閱期」,消費者若是不想借錢,還是有反悔的緩衝期間。

借錢的理由

印象中最早的現金卡廣告,應該就是最有名那個歡樂跳舞借錢的廣告。前前後後好幾個版本,不過差別不大。沒什麼重點,沒有借錢的理由,只有一群人快樂的一直跳舞。隱含的意思應該是借錢來享樂吧。這是我一直不喜歡這家銀行的原因,借錢的理由是單純來享樂,還不斷強調「借錢、免利」。

再來有印象的現金卡廣告,是一個棒球教練帶一群小朋友到餐廳吃飯,突然發現沒錢,然後衝去辦現金卡借錢。
對於這樣借錢的理由其實我沒有太大意見,只是直覺這個廣告超不合理,為什麼不刷卡算了。

接下來是走名人實證路線的「借錢是高尚行為」。我個人以為借錢雖然不丟人(如果理由正當的話),但是也高尚不到哪裡去。

前一陣子有一個廣告是爸爸看到日本溫泉美景很心動,但是沒錢去。女兒鼓勵爸爸去。接下來是接現金卡的說明,廣告中沒有明說是要爸爸去借還是女兒去借錢送老爸去玩。
看到廣告我的直覺是,如果是要退休的老爸爸去借錢出國玩就太誇張了,退休了還要老爸爸負債去玩,也太不負責任了。